他很强
带的球队在市级赛事中打下女排“十八冠王”
他很犟
若球队没拿下一等奖就不肯拍赛后合影
82岁还想陪着孩子们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直到干不动为止
他很暖
拒绝了城里学校高薪邀请
不忍心带其他队伍“打”自家孩子
捡回赛场废瓶罐换钱作球队博饼经费
温文彬向学生演示如何打排球。(资料图/ 王火炎 摄)
【人物名片】
温文彬
祖籍梅州。1941年生于印尼加里曼丹岛上的一个小村庄,1960年从印尼回国,在同安竹坝农场安家落户。同年9月,赴厦门师范学校进修。1961年9月起在竹坝学校教语文,1972年正式成为专职体育教师。2001年退休即返聘,一直工作至今。
温文彬留存着许多骄傲的回忆,这是其中一张赛后合影。(竹坝学校 供图)
又赢了!
7月,在2023年福建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落下最后一颗球,厦门竹坝学校斩获一冠一亚及体育道德风尚奖。
赛场边,一位白发苍苍的“爷爷教练”站起身,平静地感受这一切。
他是温文彬,82岁,老化的膝盖使他已经很难站立超过10分钟,但他在半个多世纪的体育教学生涯中,从未退场。
他所在的校园,是一所中小学生总数仅千人的农村校,却在市级赛事中打下女排“十八冠王”、男排“十六连冠”的梦幻战绩。
“我们农村学校,跟城里的比,肯定比不过的。”温文彬嘴上这么说,心里其实犟得很——队员们都注意到,如果不拿下一等奖,温教练就不肯与大家拍赛后合影。
自1960年从印尼回国后,温文彬在竹坝学校先后担任过所有科目的老师,最终,天性爱运动的他选择专心教体育课,直到今天仍无退休打算。他说,他想陪着孩子们,直到干不动为止。
半路出家的冠军教练
带学生移平山坡 用四年挖出操场
竹坝学校的第一个排球场,是一块泥巴地。
20世纪70年代,温文彬第一次见识到排球这项运动,就托人从体校带回一颗退役的球。没有场地,就砍两棵树,插在土里,中间挂上渔网。
“就是好玩。”温文彬说,他从小到大都爱跑爱跳,什么球类都想上手玩一玩,他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学生们。于是,他开始自学排球,查资料做研究、去体校看别人怎么打,弄懂了什么是垫球、扣球、上手球。
不论缺什么,温文彬相信,都能靠双手得到。为了不再到处找空地练球,他带着全校学生,一铲一铲移平山坡,历时4年挖出一片300米跑道的操场。他捡来别人不要的破烂衣服,做成大拖把,可以像牛犁地那样清洁运动场。没有杠铃锻炼身体,他就在两块大石头中间穿上一根木棍。
唯一一颗旧排球,几十上百个学生轮番打。打烂了,温文彬说,去打比赛吧,听说赢了能奖10颗排球。
1996年,孩子们连像样的队服都没有,各自穿着旧衣服上场了。下场后,以全市第一的身份,领回来10颗新球。
排球、足球、篮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……温文彬什么运动都教,也都打出了成绩,还在全国性足球比赛里拿过名次。但外人不知道的是,很长一段时间里,竹坝学校只有一套人马打天下——排球赛时是排球队,足球赛时是足球队,篮球赛时是篮球队。
温文彬觉得,自己的使命不是培养职业运动员,而是让孩子们爱上运动。在器材室里,他贴出每个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单,要是谁连续退步两次,就要离开球队。这样一来,为了留下来,孩子们学习往往更努力。
现在,竹坝学校每个班都有球队,足足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是队员。每天放学,学校运动场总是热热闹闹的。
温文彬制作的扣球。
名声在外的草根球队
学生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入排球队
“现在的孩子都是大高个!”温文彬常常这么感叹。不过,他说的不是竹坝学校的农村娃。
前不久落幕的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上,竹坝学校女排队的对手们,大都是精挑细选的体育特长生。身材高挑的她们,轻轻一跳,身子就能探出2.24米高的排球网。
而在温文彬这边,好几个女队员只有一米六左右。在这种情形下,她们依然杀出重围,获得亚军及体育道德风尚奖。
在竹坝学校,初中全年段仅约400人。在这么小的基数上选拔队员,温文彬的门槛就是:不设门槛。既不测身高,也不量手指长度,只要学生感兴趣,就可以入队。
他带领的这支“草根球队”频频打败城里孩子,早已名声在外。许多拥有专业教练、高大队员、高级场地的球队前来讨教,究竟有什么秘诀?
哪有什么秘诀。温文彬不认为功劳在自己身上,他猜想,是农村孩子的志气、热爱、坚韧,碰撞出了化学反应。
竹坝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,除了五分之一的归侨后代,更多孩子的父母是来厦打工的外地人。这就是为什么,耄耋之年的温文彬还是坚持带队参加比赛。
冠军之路,是农村娃的出路。区里、市里、省里,一级一级往上打,温文彬的任务就是带着孩子们见世面。每次比赛归来,他都发现,孩子们更刻苦了——也许,梦想的种子已经种下。
“同学们凭体育走出去,以后不一定继续搞体育,但没关系,你有出息了,就好了。”这些年,温文彬常常收到昔日学生的同学会邀请,他听说有个曾经的学生年纪轻轻评上了高校副教授,就笑得眼睛眯成了缝。他说:“能帮一个,就是一个。”
温文彬制作的举重杠铃。
不可取代的精神支柱
一整天都待在体育馆 训练完学生才回家
这个暑假,与过去一样,温文彬不休息,训练照常。
常常,温文彬上午下了楼,中午就不再爬楼梯回家。抬腿上阶梯,每一步对膝盖都是挑战。他干脆歇在体育馆里,直到训练完学生们,晚上再回家。
他坦言,很多动作他已经没办法亲身示范。
“但我们还是不能没有他,温老师是我们球队的精神支柱。”竹坝学校男排教练张海明说。张海明曾是温文彬的学生之一,也是学校昔日的男排队长,如今他已回到母校带队超10年,带领男排队拿下省级赛事“九连冠”的好成绩。但他仍能感受到,温老师身上有着他人无可取代的东西。
如果要给这种“无可取代”寻找一个象征物,那可能是器材室角落里如小山高的废瓶罐,那是温文彬一个一个攒出来的。张海明回忆,当年外出打比赛,他们总要把赛场上的瓶瓶罐罐全部捡回学校,经常招致场地保洁员不满。直到现在,球队的孩子们还保留着喝完饮料留下瓶子的习惯。
每年中秋,温文彬就把废瓶罐换成钱,就有了球队博饼的经费,让大家好好开心玩一场。严格来说,这是一名教练的“分外事”。但对一名“父亲”来说,这便是自然而然的爱。
2001年,退休之际,城里学校高薪邀请温文彬任教,他拒绝了。他说,让他带着其他学校的队伍来“打”自家的孩子,他不忍心。于是,他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竹坝孩子,一晃眼,又是20多年。
其实,温文彬这辈子没有生育孩子。2013年,妻子患癌症去世,只留下他一人。但若细细数来,他的“孩子”早已有上千个,个个都是好样的。
(厦门日报记者 林健华 通讯员 刘佳 李丽明)
标签: